Skip to main content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9)不存在。
  首页 > 算命大全 > 八卦算命

皖南古村落——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

2024-04-28 浏览: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7)不存在。

皖南古村落——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

呈坎位于徽州区岩寺镇南约5公里,四周青山环绕,一条溪河横贯村落,山明水秀,环境优美。村中明清建筑保存至今,祠堂、社屋、民居、古桥、亭榭遍布全村。小巷全用石板铺成,纵横交错,马头墙高低错落。宝纶阁、长春社等风格迥异的古建珍品,被列为国家或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祖籍呈坎的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书对联名副其实。“半山半水半分田”,这是徽州的自然风貌。鉴于此,徽州人若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农业,那定不会殷富起来的。聪慧的徽州人便从儒、商方面做起了“文章”。天资加勤奋,于是,这里便有了闻名中外的徽商、显赫历史的官宦。功成名就的徽州人没有忘记徽州是他们的根,他们在故里留下了印记——徽州文化。呈坎便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

皖南古村落是以徽文化和徽商造就的,具有典型的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15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称雄于商界近300年的徽商集团,是皖南古村落发展兴盛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他们是村落建设的投资主体。以“程朱理学”为精神内核的徽文化,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建设、装饰有着直接的指导和影响。因此,皖南古村落是空间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完美结合。对古村落形成最直接、影响最大的因素首推“风水理论”。“风水理论”,是古代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禁忌的总概括。

按照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无论城市、村落还是住宅的选址,最理想的模式是: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亦称靠背山,且来龙山后要有龙脉,即与大山形势相连通,基址左右有略次于来龙山的山岗或土丘,俗称为扶手,即左辅、右弼山,也称青龙、白虎砂山,青龙在左,白虎在右,基址前有月牙形池塘或弯曲的水流,水流的对面有一座对景山,也称案山。从呈坎龙脉来看,可谓是群龙荟聚,呈坎四面皆山,山气茂盛。东面灵金山,东南下结山、丰山,西南倚龙盘山,马鞍山,西靠鲤王山、葛山,北有长春山。龙山自西北向南延伸,山势尤如万马奔腾,涌至龙盘,则一马平川,使整个环境构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态势。

呈坎的来龙称为龙山,靠山为龙山伸出一山名为葛山,在2009年12月,徐韶杉与郑戈亮先生现场考察发现了呈坎靠山来龙以及本村形成的独特地貌,在卫星图上观看,龙山竟然真的呈现出龙头形状,向南伸出一龙臂,就是葛山,如怀抱呈坎村般,又如巨龙伏地汲水。

最奇妙的是,龙眼处,天生一泉眼,名为“永兴甘泉”,泉水千年不竭。

而呈坎村,其村竟为虎形,如一猛虎正漫步而行,虎头向东南巽方,尾部在西北乾方,栩栩如生!

虎眼处,居然有一据说是最古老的宅子,宋、明代修缮,至今尚有三国时代遗痕,村民自发俗称为“老虎洞”。

中国古代风水学说尤重形法,俗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龙虎交驰之象,妙在龙伏有情,两象不战,龙高抱虎之地,竟然可以如此之象化形新演,让人膛目。

龙虎眼处,皆有自然之鬼斧神工,神奇乎?天意乎?巧合乎?天人合一乎?

此地原名为何叫龙溪?古人有卫星图乎?

自唐朝末年罗家始祖罗天真、罗天秩堂兄弟俩见此地万物中和,风水好,于是定居下来。相传,罗氏兄弟通晓风水理论,把龙溪,改名为呈坎。自宋以来九百年间,士、农、工、商、学代代人才济济,层出不穷,涌现出一大批高官、隐士、巨贾、名道、高僧、史家、诗人、书画家、制墨家、实业家、教育家、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共约三百余人。《新安志》载明代(1368~1644年)276年间,呈坎罗氏官至主簿以上者达110余人。

至当代,民国年间出数位国民党将军,近代尚有科学院士!

负阴抱阳,阴阳交泰,四水来朝,重重水口,山山转角,九龙戏珠,舞凤桓城,顿笔青龙,滔滔文昌,五色水,三街99巷等等从选址,到营造,呈坎把中国传统建筑风水营造术中的天人合一,自然与人伦的结合,发挥的淋漓尽致.

舒适生活不止是建宅的唯一目的,人才辈出、泽被子孙才是建筑学的最高境界,这点很值得现代建筑学去思考,学习!

人居与自然和谐统一就是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多么伟大的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术!

呈坎风水传说之二:山河垂泪!龙脉当哭!

安徽修建合铜黄高速公路,选址时未仔细考虑当地环境,致使高速路过龙嘴而建,

路行车驰,气动风扬,传统建筑理论,讲究气乘风则散太极图八卦是大自然的平衡,界水而止,此路修过,正应龙气乘风而散。

无独有偶,在路刚修好时,2006年呈坎搞旅游开发,将村口处整理挖掘出一个永兴湖,主要水源来自龙眼处的永兴泉,形成活水,此为村口收水,形成风景水口合二为一的旅游功能。

我们从卫星图上可以看到,永兴湖,宛若龙气受伤后流出的泪所形成,以前龙气未伤时,永兴泉水是只在龙眼处的,随山漫流,山上四季常青,高速路一修,竟然紧接着就出现了一个泪湖。

图为五色水之一!红色

读过中医的,都知道脑乃五行之精,故称脑海,龙眼处流出的泪,更有一奇,直让世人费思量!永兴湖中的水,每年夏秋,呈现出一日五色,红黄绿白黑。早晨泛黄,临中午发红,下午淡出显绿,再现清水白色,近晚呈黑!人曰奇观,五色水。

五色乃五行显现,风水上有吉地呈五色土之说,难道这水,自山上将五色精华都奔泻而出?

天意体现人伦,龙气虽散,然气脉未绝,龙头流泪,足见气脉未死,自然母亲正是在用大自然的语言--象形,来告诉人们,不要恣意破坏自然,自然即人,人即自然,融入自然,天人合一,方是人类生存的法则。

山河垂泪,呼唤子孙,龙脉当哭,救救母亲!

山河垂泪,告诫子孙,珍爱环境,爱护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呈坎风水传说之三—巧改地名唤合天地

徽州呈坎,原名龙溪。东汉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统帅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来到此地,见此地地处万山之中,四面八座高山,中间是一个1平方公里的盆地,一条龙溪河流由北向南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穿村而过,还有很多小溪汇聚,有“九龙戏珠”之谓,为一个天然八卦图。并且“山形交错,水色清澄,人情庞实,伦理端严。”“有田可耕,有水可渔皖南古村落——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脉祖黄山,五星朝拱,可开百世不迁之族。”因而,认定这里是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一个人间罕见的风水宝地。因此,孙、吕两大姓便在此定居下来。并在徽州设“新都郡”。后因孙权废太子孙和太极图八卦是大自然的平衡,立孙亮为太子。孙权于吴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四月卒,孙亮即位。孙和便在徽州呈坎定居。呈坎古代地方社坛——长春大社内供着孙和的神像,村内至今保存着孙家巷、孙家庙、吕蒙井、吕蒙墓等等。并流传着很多关于孙权、吕蒙、关羽、诸葛谨的传奇故事。

自唐朝末年罗家始祖文昌公、秋隐公先避黄巢之乱,从江西南昌举家迁此以后,见此地万物中和,风水好,于是定居下来。相传,罗氏兄弟通晓风水理论,把龙溪,改名为呈坎。盖,地仰曰“呈”,洼下曰“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

呈坎,与古村名(地名)龙溪相比较,应该是龙溪更为响亮,为什么改为“呈坎”,完全是风水理念的体现。罗天真兄弟俩原居江西,其时江西风水学说甚为流行,他们迁入歙县后没有贸然地定居一地,而是慎重地进行了选择,在选择居住地时,以风水理论作指导太极图八卦是大自然的平衡,择定了歙县西北四十里的龙溪,改名呈坎。呈坎村名到底是何含义?元张旭的《罗氏族谱序》说:“盖地仰露曰呈,洼下曰坎”。实际上,这仅仅是叙其表,未涉其里。《说文解字》中“呈”的本意是“平也”,后引申为“显”、“表”。

从族谱中的记录看,仅仅是从字表来解释了改名,但其真正含义,该是隐而未书。以俗论之,许多人都是如下解释:

“坎”从伏羲先天八卦所定方位看,应属西方,再从“坎”所对应的自然现象看,应属水,这样,很明显,“水西边的平地”就是“呈坎”二字的真实内涵。

但这样的解释,明显和风水没啥关系,所谓“水西边的平地”没有任何文化内涵,在徽文化的核心代表区域,没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象呈坎这样以风水文化为建筑核心理念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很明显,“水西边的平地”是一些不懂风水艺术的后人无词而就,敷衍出来的。

那么到底是何意思呢,根据风水文化艺术,可以解开这个谜团!

呈坎村,坐西向东,是个东西高,中间平地为低!在风水中,阴阳有高为阳,低为阴,按照呈坎的地形,可以说东西为高为阳,中间为低为阴,正是八卦中的离卦。

离卦主光明,文明,科学文化类事务,也主太阳,极阳之地!为使阴阳平衡,故而取名呈坎,坎在八卦里是水的意思,这样地名配地形,形成水火既济卦,这在风水中称为阴阳得配,由于改名为后天所改,名称为用,那么看后天八卦图上坎离的位置,对应先天八卦图,是乾坤天地位,如此先天为体,实为天地交泰,阴阳交媾的深切含义。(中文中的“天南地北”也是这么来的)

尤其玄妙的是,村落中的人总是要动的,如同离卦中的阴爻一动,就变成乾卦了,乾卦的含义,是中央,政府,领导,官员,大财,为天为健为圆满。这暗喻着此地出人多出官贵大贾。在封建社会中,将希望用这种含蓄隐晦的表达方式来表现,恰恰是徽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

名字如果叫不对,就是天地阴阳没有情谊,阴阳若无情不合,就无从唤起天地灵气,古人信奉人秉天地灵气而生,什么地方就该出什么样的人物。这在风水中象征着,阴阳有情得配圆满,天地造人,融入自然。

这是多么灿烂的中国风水自然命名文化!

呈坎风水传说之四—中华第一祠

呈坎风水传说之四—国宝祠堂--中华第一祠

到了呈坎不看罗东舒祠,枉来一趟。被称为一村双国宝,国宝之一,就是被称为“中华第一祠”的罗东舒祠!

根据村落左祠右社的风水建筑规划,全村坐西向东,东北处为左上手,虎背后处,建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宝纶阁建筑,坐西向东,面灵金山,临众川河。经测,水口为丙午,酉山卯向兼寅甲(乙酉龙),但是祠堂正门为正庚山甲向。祠堂占地五亩余,内面宽26.5米~29.6米、长79米、建筑面积3300余平方米。徽州吴士鸿手书的“宝纶阁”匾额高高地挂在门上。宝纶阁,原名“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42年),后殿几成,因遇事中辍,七十年后重新扩建。

古祠占地五亩余,分前、中、后三进,五层山墙,层层升高,显得气势宏伟威武。

第一进为仪门,仪门内是八丈见方的天井,天井两旁为廊庑,第二进为大厅,前方六根方石柱巍然耸立,石柱之后是二十四根圆木大柱,堂中四根大立柱一人难以合抱,为金丝楠木,由于现已绝迹,据说每根柱子估价为人民币三亿。

大厅内原悬挂一块山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为罗应鹤题书的蓝底黑字“大司徒”横匾。大堂檐上正脊高耸,瓦顶部三路雕花水磨青砖坐脊,脊南北两端各置一只鳌鱼。大堂后以门隔开为前后堂,门代替屏门,为后寝的照廊,以示尊严。屏门上枋悬挂董其昌题书的“彝伦攸叙”金字横匾,字径约1米见方,堪称古匾之最。两侧板壁挂有罗应鹤制定的“八大宗仪”,以传教子孙。大堂是该祠子孙祭拜祖先、执行族规、举行庆典、宴请功名成就者之所,昔日各间梁上遍挂匾额,气氛庄严肃穆,气魄恢宏轩敞。可惜在文革时多数被毁,当时这里被当作学校的大教室,老师为保住“彝伦攸叙”这块最大的正中牌匾,在上蒙了一层纸,上书毛主席语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使该匾不至于被红卫兵所毁。大厅高大的板门照壁后又是一个天井,其后第三间才是宝纶阁。

宝纶阁是按照北京的太和殿所建。上下两层,底层是明嘉靖年间,上层是明万历年间,相隔20多年。

宝纶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部分,相传主持此祠续建的万历间二十二世祖罗应鹤(公元1540~1630年,隆庆进士,都查(察?)院右佥都御市史,诰封嘉仪大夫、户部侍郎,享受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明万历间曾任监察御使和大理寺丞等职,深得明神宗庞信。罗应鹤做官的时候,就是一副傲气,在朝廷上顶撞驸马,让皇帝很下不了台,又不好怪罪。正好接到家父去世的消息,就回乡奔丧。皇帝给了个送水人情。封一个定国公,回乡修造这个中华第一祠。

临行前,同为徽州老乡的许国送他一个箱子,嘱咐他回乡后看,回到家打开一开,都是同朝官员诋毁他的奏折。他深感官场钩心斗角,遂辞官回乡潜心修书, 于壬子(公元1612年)秋主持续建东舒祠,将原来的东舒祠作为全祠的主要部分——后寝,木结构未动,改三道阶梯上堂。工程由二十三祖罗邦耀(公元1546~1628年)综理监督,历经五载于丙辰(公元1616年)底落成。祠堂全部竣工后,后寝反为中进大堂遮蔽,有失对祖宗的尊敬。认为这最后第三间,是用来摆放祖宗牌位的,该屋高度没有前两进厅堂高,有后代越来越低的象征,为此二十三世罗人忠(公元1572~1638年)主持在后寝屋顶加盖一阁,使整个祠堂形成后高前低的格局,更显气势巍峨。寓意后代比自己更有出息,取节节高的含义。可是祖宗牌位按当地风俗,都是摆在一楼厅中供奉,可方便后人祭祀,这二楼该放什么呢?有什么能比祖宗更尊贵呢?当时只有皇家才盖两层的,为掩盖自己的野心,罗“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就是用来放置历朝历代皇帝给罗氏族人的各种圣旨、黄榜、浩封等恩论!故名“宝纶阁”,后来约定俗成地称整座祠堂为“宝纶阁”。

祠堂头门为棂星门,宽26.5米,为五间牌坊式木制黑栅栏门。间隔处6根立脚方石柱高过瓦顶1.2米,上刻精致的云纹,顶部各立一只石雕异兽“朝天吼”。五间瓦顶花雕水磨青砖坐上有12只砖雕异兽“啸天犬”,脊南北两端各置一只“哺鸡兽”。每根石柱前后各衬一块上弧形、下长形的央耳石。檐内外是12个6铺作如意斗拱和挑檐枋。过棂星门,中为甬道,左右天井两侧靠墙各置一个廨亭(碑亭),亭内有碑,刻有祠堂记和建祠考工记。过甬道是宽敞的前7间后5开间的第二道门,是仪门。草架硬山顶,纵深10.3米,开间26.5米,脊高9.5米。前方8根立脚方石柱。门分三间,中门非大事不开启,平时仅开左、右边门供进出,中门两侧有抱鼓石分列,下有上马石一对。左右门两侧是两庑,中门上悬“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横匾,原为明代万历年间大司马泰和郭子璋题书。

过中门是一条长16米,宽4.77米的甬道。过甬道上二级台阶是一个68平方米的露台。甬道两侧是左右丹墀中原有银桂、月月桂、紫荆、碧桃、绿萼梅等古树8株,现仅存左边丹墀一株四百余年的银桂,被誉为“江南第一桂”。丹墀两侧是左右两厢,各5开间,进深4米,脊高7.5米,是摆放祭器和杂物之所。右厢今陈列有幸存的罗氏古匾额20余块。两厢廊前和拜台前用38块雕刻精美的青石栏板固定。甬道是行大礼的通道,非尊长不得乱行,平时一律由两厢廊出入。

由大堂进入后天井,分左、中、右三条甬道各7台阶进入后寝。后寝崇阁两层,巍峨高起16余米,进深10米,开句29.6米,中为正堂,左昭右穆,山三个3开间加两个楼梯间计11开间组成,为民间词堂所罕见。后寝走廊前10根立脚方石柱一字排开,石柱四面向内凹进,柱基石为16角形。

走廊前治和三道台阶两边用26块青石板筑成护栏。板上精刻各种图案,笔触细腻,疏密有致。

屋面穹圆形,檐角、梁斗拱、梁头、柱、平盘斗等构件均雕有各种精致的云纹、花卉图案,令人目不暇接。

梁柱和额坊上的木构彩画吸收了波斯、阿拉伯等国的几何工艺图案,形成具有江南特色的“包袱锦”图案,精美典雅,无一雷同,至今仍锦艳如初,令人称其叫绝。

宝纶阁有九开间,这在当时的大逆不道,罗氏不会不知道,九开间寓意“九五之尊”。但罗氏的野心又怕被皇帝老儿窥视,就用木门隔开,成为三间。外人进来,如果不仔细看,是看不出其中的奥妙。还有柱子上的雕龙,一下子泄漏了罗氏的秘密。后来,可能觉得这样太张扬,就把雕龙改造成鱼身,摇身一变成为鳌鱼吐花。

罗氏宗祠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它应该是徽州古祠中气势最为恢宏的一座。生于宋末元初的罗东舒,是一位经天纬地的奇才,但在乱世之中,清高耿介的罗东舒雄心和抱负无法实现,只好以陶渊明为榜样归隐田园,元朝廷多次聘请他为高官,都遭到拒绝。陶渊明自号“靖节”,罗东舒就自号“贞靖”。意思是决不与元朝合作,以维护着自己的名声。

罗东舒不愿当官,却做了一件对家族最重要的事,就是花了很长时间为呈坎罗氏宗族整理族谱。罗东舒怀着对祖先的恭敬和感恩,在做这些事情时,兢兢业业,认真精确,“凡先世茔墓逐一稽考”。因为罗东舒梳理了罗氏宗族的脉络,办了大事,所以呈坎村罗姓,一直对他感恩戴德,忘不了这个为家族做出很大贡献的大儒。有一年修祠堂,有长老提议皖南古村落——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把罗氏祠堂命名为“贞靖罗东舒先生祠”。这样的建议,得到了呈坎村罗姓的一致认可。

东舒祠陆续造了70年。在这70年中,呈坎罗氏的好几代人都在为家族的祠堂添砖加瓦。开头的是罗洁宗,这是1542年的事情;收工的则是罗应鹤。当祠堂勾勒完最后一笔图案时,已经是1617年的秋天了。新祠堂落成那一天,全体罗氏家族的人都聚集在祠堂里,肃立,然后静穆地注视着高悬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巨匾。家族祠堂之所以以罗东舒先生命名,就是想以高风亮节的罗东舒勉励后人,做人要讲道德,要有出息,同时做一个有境界的人,做一个对于罗氏家族有贡献的人。

这个足足花了70年才建起的族祠,的确值得罗氏人骄傲———高大门楼的雕刻以历史戏文和龙狮相舞为主体图案。祠堂占地5亩,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北侧有厨房、杂院,南侧有女祠,祠堂中设女祠,是整个中国的祠堂中绝无仅有的,足以见到罗氏族人当时的开明,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相当低的,能设女祠,说明了罗氏对女性的尊重,当时也算是一种新风。整个祠堂一看就气势非凡,精雅恢宏,甚至直到今天还可以睥睨周围的其他建筑。

罗东舒祠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座文庙,它的结构出现了只有孔庙才有的棂星门、拜台等,这些均为一般祠堂所没有。正厅的每根屋梁,两端皆为椭圆形梁托,梁托上雕刻着彩云、飘带,中间分别镂成麒麟和老虎,檩上镶嵌片片花雕,连梁钩均刻有蟠龙、孔雀、水仙花、鲤鱼吐水等,仰首凝望,玲珑别致。正厅两侧和上首的花雕更是精美。更令人称奇的是花中有物,物中有景。荷花在池水中荡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群之中,有鸟翔蓝天,鱼潜水底,鸭戏碧波,还有蛙跃荷塘,鸳鸯交颈,整个荷群画面描绘得生动逼真,妙趣横生……跟所有家族祠堂一样,罗东舒祠也有着天井,寓意还是“四水归堂”,但四水归堂在这里不仅仅象征着财源兴旺,也象征着人丁兴旺、家族如源远天水一样长流不息……

造价如此高昂的祠堂,其资金来源,为当时罗氏荣发的众多后人,《新安志》载明代(1368~1644年)276年间,呈坎罗氏官至主簿以上者达110余人。另有巨商大贾无数!

罗东舒祠,是我国灿烂的宗族文化建筑中的精品!融古、雅、大、美于一体,洋洋乎大有世族之风,是徽派古典建筑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堪称“中华第一祠”!

呈坎风水传说之五—建筑文化之门当户对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有门当户对一说,我们以安徽黄山呈坎镇罗东舒祠为例:门上的四个凸出圆柱,叫做门当,有文武之分,文为圆,武为方。做官品级越高,数量越多,一般用双数,最少的是2个,最多的8个。

在门下方,有左右两个圆形石鼓形状的东西,叫“户对”,户对的高度,是有讲究的,社会地位越高,户对的高度就做的越高大,最高限度为门的一半高度!

所以,当看到门当户对的时候,就知道这家的地位档次如何,这既是人们光耀门庭的一种意思,同时也是告诉客人,门户档次差别过大的人,不容易有共同语言,请自重!这也是我们俗语门当户对的由来!

后来,便被延伸至各自儿女的婚姻当中,门当户对的婚姻,由于生活层次都差不多,社会地位相仿,而使婚后生活不易产生重大变化,夫妻共同语言多,所以相对婚姻能比较稳定,在封建社会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组成婚姻的主要方式,由于夫妻双方婚前往往不熟悉对方,所以门当户对的婚姻选择,对社会家庭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至今,门当户对的观念仍然对现代社会的婚姻家庭有着巨大的影响!

呈坎风水传说之六—凤舞桓城

呈坎村始建于东汉,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呈坎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宋、元、明等朝代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民居等古建筑群体,现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21处,被誉为“国宝之乡”。

原先的呈坎是大片芦苇滩,潀川河经芦苇滩南流。呈坎的先民是东汉三国时期吕、金、孙三姓,定居与芦苇滩的南部。现在依然保存有吕家井、金家井、皇冠前、孙家巷等遗迹。唐朝末年,罗氏祖先,看中了呈坎这块山水环绕、五峰拱托、百世不迁之地。罗姓初迁时,文昌公定居于呈坎盆地的东南部(称上溪东、下溪东),为前罗族始祖;秋隐公定居于盆地的西部(称后岗),为后罗族始祖。故呈坎有前罗、后罗之谓。

山水有情方成良地。如果把呈坎的山势比作一条起伏的龙(实际上,早已形象地称为龙山、龙盘山了),那么-川河水系就象一只飘逸起舞的彩凤,真可称得上是龙翔凤舞、龙凤呈样。

唐末,深谙天文地理的呈坎罗氏先祖罗隐针对呈坎风水的村居态势,开凿河道,垒筑堤坝,引潀川河水穿村而过,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彻底的利用了当地的原生风水环境,把潀川河改道前山,开凿河道、垒筑堤坝,引潀川河水由北向南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穿村而过,使潀川河成为了呈坎八卦太极图中阴阳鱼的黑白分界线,造成了从大势来看,河水环村而抱,且喝水出村后蜿蜒曲折,完全符合风水中的出水九曲十八回,财水恋恋不舍的吉象,从小处看,环村过河水呈玉带水吉象,靠山静为阴,抱水动为阳,村落负阴抱阳的大局就此定型!

并且使全村处于河水造成的太极图阴阳分界线的阴面,此举的好处是阴福缓慢悠长,可代代福昌。出水处建数座桥锁水口,使得水口重重锁,且良水绕阔田而走,随盘龙山之向而过,(盘龙山的秘密后篇再述)这也是阴体用阳的对立统一哲学,意思是村人后代有广阔的富贵发展空间,配合巽方结坐宛如层层波涛叠叠而起的案山,为天子座前发展之意!

这个工程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利用潀川河的落差筑了几道堤坝,将河水分流,一部分灌溉农田用,一部分引入村中,围绕着各家各户,方便众人取水使用,且巧妙的做到了不淤,不臭,不腐,也极大的方便了人居生活,将河水引入村中,街街巷巷有水沟,门前有水不息地流过,既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还有消防上的考虑,更形象地传达了“聚水如聚财、纳四水于村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以示财源茂盛、源远流长。这是风水营造术中改善民居生活的水法典范。造成了 《 水龙经 》 中所列的“舞凤”型吉水格局。该书认为,这种“舞凤”水格局是

“群流飞舞入垣缄,

风舞莺翔羽翩轻,

更得穴中真气结,

不为仙客也公卿”。

为何罗家来此地后孙、金、吕三大姓衰落了,这是一个历史之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孙、金、吕,还是后来者罗家,都是相中呈坎的风水环境。不过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是罗家人更为全面地把握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用足了风水环境,让罗家在呈坎生根开花,目前呈坎现有居民700余户,人口近3000人,其中75%仍为罗姓。呈坎罗氏,枝繁叶茂,人才辈出,成为歙县“八大家”之一(据罗氏族谱载,歙县“八大家”为槐塘程、呈坎罗、棠樾鲍、长林郑、山前汪、溪南吴、岩镇吕和叶有曹)。同样拥有风水环境,关键在于充分经营利用好风水。后来的历史事实表明,是罗家人完全利用了呈坎“有田可耕,有水可渔,脉祖黄山 ,五星朝拱,可开百世不迁之族”的风水格局。

人杰则地灵,呈坎自唐代以来,人丁兴旺,英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高官、隐士、巨贾、诗人、史志学家、制墨家、书画家、医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自然学家等。据《新安府志》载,仅明代呈坎罗氏官至主簿以上者达 110人。宋代吏部尚书罗汝楫,是岳飞案的主审官,为官者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做官之道;史志学家罗愿,编写出安徽省第一部地方志《新安志》;罗应鹤是明代户部右侍郎;罗聘是扬州八怪之一;罗小华是徽州明代制墨大师。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 ; 著名女作家毕淑敏也曾感叹:“中国最应该去的地方就是呈坎”。不知从何时起,呈坎成为了使人魂牵梦绕的朝圣之地。对易经八卦理论的巧妙应用、对地理学、环境学的大胆实践以及对徽派古典建筑的高度弘扬,皆让呈坎增添无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