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9)不存在。
  首页 > 算命大全 > 民间算命

陈振强画40余年的缘分画成了河南名片

2023-12-22 浏览: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7)不存在。

陈振强画40余年的缘分画成了河南名片

河南商报记者 高鹏/文 受访者供图

一次出差,陈振强竟和麦秆画产生了长达40余年的缘分,持续至今。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麦秆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也正是因为这份情愫,他制作麦秆画时近乎痴狂,摸索出了独具特点的陈氏麦秆画技艺

凭着这份执着的热爱,他的画作多次作为开封及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在全国进行巡展交流,“希望麦秆画也能成为河南的一张名片。”陈振强期许道。

【从没学过美术的他,为何热衷麦秆画】

关于麦秆画,曾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王莽撵刘秀时,刘秀藏身一片麦地,麦草立刻化为树林,掩护刘秀躲过一劫。后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老百姓视麦子为祈福吉祥的圣物,于是来自民间的麦秆画成了皇家贡品。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陈振强,对麦秆再熟悉不过,“打小在麦地里滚着玩。”他回忆道。

陈振强对麦秆产生浓厚的兴趣,源自于一次偶然的出差。1975年,陈振强到西安出差时,看到了一幅麦秆画,这让他颇为意外,“麦秆也能用来画画?”当即,他将画作买下,带回了河南。

毫无美术基础的陈振强,唯一和麦秆有渊源的,就是他的祖辈们世世代代都以编制手工艺而远近闻名,他也从父辈手里学到不少手工艺编制技术。

“我去外地学习,然后再回家自己琢磨。”从那以后,陈振强开始制作麦秆画。

麦秆画的制作工序繁多陈振强画40余年的缘分画成了河南名片,要经过蒸、煮、浸、剖、刮、碾、画、剪、烫、粘、贴等十几道工序。为了造出有层次感、不同色度的麦秆,让麦秆能变白变软且不褪色,陈振强提着香油等土特产,专门找到高校的化工学老师,解决染色与变色等难题,终于摸索出了独具特点的陈氏麦秆画技艺。

在杞县举办的一次工艺品展示中,陈振强的麦秆画作品被杞县文化馆领导一眼看中。随后,陈振强被推荐参加1986年的汴京公园工艺品展,得了特等奖。1988年,他又被推荐参加河南省工艺品展。

【转行干装修10年,心中仍难忘麦秆画技艺】

麦秆画的名气逐渐传开,杞县当地一家企业老板主动找到陈振强,创办了工艺美术厂,聘请他负责培训职工并进行生产。

期间,他全身心投入创作、研发、带学生,但持续2年多后,美术厂倒闭河南民间艺术,陈振强无奈放下这门手艺,到郑州开了一家装修公司。

“虽然没干老本行,但还是忘不了。”陈振强坦言,干装修10年间也挣了钱,但总放不下麦秆画这项传统技艺。2010年河南民间艺术,曾在美术厂跟着陈振强学习制作麦秆画的学生找到他,鼓励他重新开始制作麦秆画。从学生的口中他才知道,麦秆画在南方有广大的市场,只要画作质量高陈振强画40余年的缘分画成了河南名片,根本不愁卖。

陈振强南下到这名学生的工厂参观后,内心更加笃定。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陈振强跑遍了全国各地的麦秆画企业,“采百家花,酿自家蜜”,形成陈氏金麦艺独有的艺术风格。后来,他又用两年时间钻研,改进了十几道工序,并吸收了国画、版画、烙画、贴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

这三年的时间里,他近乎痴狂,创作到凌晨一两点成了常事,连家人都开玩笑说:他疯了!

2013年,陈振强的作品《王者风范》在河南国际民间艺术节上斩获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2014年,陈氏麦秆画被评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振强成为陈氏金麦艺非遗传承人。2015年,在河南民间工艺绝活绝技展演中,陈振强获得金奖。他的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韩国学者和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并远销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期许:将麦秆画打造成河南名片】

当年和陈振强一起制作麦秆画的一位濮阳工匠,被美国一家工艺公司高薪聘请后,曾劝说陈振强也去美国发展,他却婉言拒绝,“我生在中国,长在农村,离不开生养我的这片土地,我要让麦秆画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河南民间艺术,茁壮成长起来。”

后来,一位苏州的艺术经纪人找到陈振强,高薪聘请他去朝鲜传授麦秆画技术,也被他拒绝。在他看来,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希望这门民间艺术能够传承下去。”

更让陈振强欣慰的是,他的小儿子主动学起了麦秆画,并大胆创新,用麦秆制作佛教画像,赢得了业界的认可。

12月10日,在陈振强的工作室里,2名学生正专心创作麦秆画。“她们在这里创作已经有近6年的时间,年轻人有这样的耐心,不容易啊。”陈振强感慨道。

今年已64岁的陈振强,只要有时间就会制作麦秆画,热情不减。陈振强希望,麦秆画作为一项传统技艺,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其中并掌握这项技艺。近2年来,他几乎每周都会走进省内的高校,亲自传授麦秆画的制作技术,让麦秆画在高校学子中流传开来。

“希望麦秆画能被更多的人了解、接受,也能成为咱河南的一张名片。”陈振强说。

(编辑 吉倩倩 刘梦鸽 首席编辑 华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