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9)不存在。
  首页 > 易经算命

唐朝的《伏羲女娲图》有着共同的特点吗?

2023-06-14 浏览: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7)不存在。

唐朝的《伏羲女娲图》有着共同的特点吗?

《伏羲女娲图》是中国传统的图腾,在很多考古中都有发现,有汉砖雕刻,也有唐朝的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唐代的《伏羲女娲图》,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南高昌古城发现最多,这些《伏羲女娲图》都有着共同的特点:1、伏羲和女娲身体相互缠绕;2、伏羲和女娲都是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3、伏羲持矩,女娲持规;4、上有日、下有月;5、四周有河图洛书中的数字符号或星星。

▲唐 伏羲女娲图绢画

图腾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古人把信仰的自然现象、祖先或保护神作为氏族的象征,也是古人运用图腾来解释神话、古典及民俗民风。

唐朝的《伏羲女娲图》其图像中也一定蕴藏了文化的意义,而这些图像的设计也一定和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有关。

1、伏羲和女娲身体相互缠绕的文化象征意义

中国文化的起源就是伏羲创立的阴阳文化,伏羲与女娲本身就是阴阳的代表,伏羲与女娲相互缠绕的形象正是伏羲阴阳辩证思想的反映,也是三千多年来中国文化变迁的特征。

阴阳辩证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无论是《易经》、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包含了阴阳辩证的思想文化易经的解释,而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印证了阴阳的变化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鼎盛时期,在此期间诞生诸子百家,在各家学派之中法家是最先得到推广应用的思想体系之一,法家的成功一方面取决于法家思想的主要贡献者都是当权派,子产、管仲、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都是法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们都是国之大臣,坐在朝堂之上,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研究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另一个方面唐朝的《伏羲女娲图》有着共同的特点吗?,法家思想更多强调变化,《易经》有三易:简易、不易、变易,而法家思想抓住了变易的特征,正如韩非所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治不移者乱”,因而法家契合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为变法的国家带来了实际的利益。

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理念的秦国就是法家思想的最大受益者,秦国因依法治国而日益强大,统一了六国,成就了大一统的帝国。但由于法家思想太过于严苛,在战争时期具有统一意志、协调行动、集中力量的优势,但在和平时期却因其法律太过于苛刻,而使百姓怨声载道,秦帝国政权仅存十六年就被消灭(前221年~前207年)。

唐朝的《伏羲女娲图》有着共同的特点吗?

▲东汉伏羲女娲画像砖

如果说法家思想是阳,那么相对于法家,儒家可谓是阴,因此,在进入汉朝之后,汉武帝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第一次阴阳调和,在组织文化上保留了法家的依法治国的理念,而在大众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家,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二千多年的历史外儒内法的主流格局。

法家思想从本质上来讲只是治理国家之术,而不是强国富民之道,法家思想虽然提出了“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思想,但其在立法的立足点认为“权制断于君”,从而其本质上是人治而非法治。中国封建二千多年的历史都是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建立的政府行政体制,而在美国高等法院的雕刻中,却把孔子和摩西、梭伦作为为人类法律文明发展历史上的三大圣人,而不是法家的代表人,这非常值得深思。

唐朝的《伏羲女娲图》有着共同的特点吗?

▲美国高等法院雕塑

从汉到清,中国封建政府的组织文化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大众文化政策,汉朝独尊儒家,但经过末年长期的战争,道家出世思想对儒家入世思想进行了第二次阴阳调和,这次调和就是魏晋玄学的盛行。

对于社会而言,阴阳的两面是同时存在的,刻意地选择一面就会导致社会的失衡,两面性的同时存在才能让社会进入真正的繁荣和谐。

唐、宋时期大众文化政策从阴阳之争中跳了出来,在更高层次上实行文化开放政策,包容阴阳两面性的存在,开始了中国历史大众上文化的最繁荣时期。唐朝的国教是道教,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文化易经的解释,在此期间佛教也发展成为流行文化;宋朝时期,儒、道、佛三家文化同时并存法治,帝王中有信佛,也有信道,宋太祖因尊佛而被传说为定光佛转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信佛,宋徽宗信道,儒学是寒门学子的晋级之路。

唐与宋的文化政策虽然一致,但唐与宋的文化立场却不一样,唐朝尚武,宋朝崇文,一武一文可谓一阳一阴,各自造就中国历史上鼎盛的两个朝代,也造就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形象。

唐宋的成就至今依然是中国人的骄傲,为唐朝而自豪是因为唐朝武力强盛,攻必克,战必胜,拓土开疆;为宋朝而骄傲是因为宋朝的文化艺术领先世界五百年,在唐宋文化巅峰之后,元、明、清三代政府走向了唐、宋开放、包容文化的对面,开始了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阴阳调和文化易经的解释,由文化开放走向了文化控制,野蛮和奴性文化死灰复燃,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了蛇尾。

这就是伏羲女娲身体相互缠绕所表达的文化意义。

唐朝的《伏羲女娲图》有着共同的特点吗?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图

2、伏羲女娲人面蛇身的文化象征意义

在古代传说中人物形象中,人面兽身和兽面人身具有不一样的意义。一般而言,人面兽身代表的是神,不仅具有人的理性,而且具有兽身的特性,如人面狮身像就是既有文化的智慧也有强大的体魄的象征。

伏羲女娲的人面同样代表了有着文化的智慧,而其蛇身则代表了肉体的欲望,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用智慧战胜欲望。

这个思想就是朱熹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并非朱熹所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个思想一直存在,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所说的没有错,而对此观念的歧义是“灭人欲”的无限扩大化。

《礼记·乐记》中说:“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欲作乱之事。”这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反面说法。

庄子说:“噬欲深者天机浅。”这是另外一种说法,佛教五戒也是这种思想的另外说法。

但孔子又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重要的并不是完全断绝欲望,而是要走“中正之道”,就是要保留合理的欲望,杜绝过度的欲望。

唐朝的《伏羲女娲图》有着共同的特点吗?

▲欲望与克制

但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又是过分的?

五戒是佛教的标准,道德准则是世俗的标准,法律是社会的底线。对于不同精神境界来说,其要求也不一样,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就是不同层次的人的不同需求,而《易经.需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不同境界的人需求的解读。(具体内容可参见《易经与四维人生》一书)

3、伏羲持矩、女娲持规的文化象征意义

古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伏羲手持矩,代表了方,女娲手持规,代表着圆。

《系辞》说:“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

【蓍草因为适应变化,所以展现其神奇;卦因为保持不变,所以能够让人知道;六爻的意义因为简单,所以得到大众的尊重。】

从《系辞》的解读中“方、圆”二字反映了《易经》“三易”思想中的“不易”和“变易”,“方”代表着“不易”,“圆”代表着“变易”。

对于事物来说,“不易”的是事物的本质,“变易”的是其外在的表象;对于人来说,“不易”的是内心的道德操守,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变易”的是外在的处世方法,针对不同的时势采取不同的态度。

人们常说的做人需要“外圆内方”,“外圆内方”就是内心要有不变的坚持,处世方法则可以随机应变。

方与圆的关系就像谢尔·希尔弗斯坦的漫画作品《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中一个角如何进化成为圆的过程所蕴藏的哲学意义。

谢尔·希尔弗斯坦《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

《易经》中有很多地方讲到了“方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坤卦六二说:“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真诚、方正、心胸广大,既是不学习也没有不利之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这句话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原则,而这个原则的思想就是来自《易经》的这句话。

恒卦《象》说:“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雷风,恒。君子独立处世而不改变他内心的道德操守。】

泰卦《彖》说:“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内心阳刚而外在柔韧,内心刚健而外在柔顺。内心是君子而外在像普通人,君子的德行不断增长,小人的行径不断减少。】

泰卦的彖辞就是解释了“外圆内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中庸》: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方圆”之说就是南方之强。

所以,《伏羲女娲图》中伏羲持矩、女娲持规的图形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方圆”的思想。

4、《伏羲女娲图》中日、月的文化象征意义

日、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崇高的象征,是对人格和贡献的最高评价,所以子贡说孔子:“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宋儒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唐朝的《伏羲女娲图》有着共同的特点吗?

日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崇高的象征

《系辞》说:“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唐朝的《伏羲女娲图》有着共同的特点吗?,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

【所以能效法的象没有比天地更大,变通的象没有比四季更大,显示光明的象没有比日月更大,崇高的事业没有比富贵更大。】

《易经》恒卦《彖》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日月因天而长久光明,四时因变化而生生不息。圣人坚持推行他的思想,天下得以教化。】

《易经》离卦大象说:“大人以继明照四方。”

【大人以思想的光明照耀四方。】

综上所述,《伏羲女娲图》中日、月的图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追求。

5、《伏羲女娲图》中数字符号及星星的文化象征意义

绝大部分的唐《伏羲女娲图》的四周画的是河图洛书上的数字符号,有少部分画的星星,这些数字符号又蕴藏了什么样的文化象征意义?

河图洛书图

河图洛书都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一般认为河图较早,洛书较迟。据传河图一说是出现在伏羲时代,另一种说法是出现在黄帝时代,洛书一般认为出现大禹时代。

《易经•系辞上》中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对此解释说:“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

传说中的河图洛书源于天上星宿,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被誉为"宇宙魔方"。“河图”的这个“河”,指的是“星河”。星河,银河、宇宙也,寓意极多极广,玄妙无穷,深奥无尽。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

因此,从河图洛书的传说中可以看到《伏羲女娲图》中数字符号或星星代表着河图洛书这一脉文化的传承。

河图洛书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并非是宇宙星象密码之说,而是和数学密切相关,其具体内容需要另文单独言说。